|
新年前夕,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互聯(lián)網(wǎng),發(fā)表了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。在賀詞中,習近平主席親切點贊“六尺巷禮讓家風代代相傳”。
六尺巷禮讓故事凝聚著中國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,給今人處理人際關(guān)系提供了寶貴啟示,為推進基層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鑒,為構(gòu)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可行方案。
六尺巷故事的精髓在于,禮字當先、以和為貴,謙虛包容、寬大為懷,忠厚坦蕩、尚善為重,抱樸守素、高簡為美。它承載著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閃光內(nèi)涵,也寄寓著千百年來承傳不息的君子之風。
今天,我們重返桐城六尺巷故地,回眸張吳兩家讓墻的感人場景,仍不禁為張英的寬宏雅量和崇高風范所深深感動。
重溫桐城張氏家族門風的代際傳承,能夠得出這樣的結(jié)論——張英千里修書、禮讓三尺、睦鄰友好的舉動,絕不是偶然的一時興起,而是其重視個人品德修養(yǎng)的必然結(jié)果,也是桐城張氏家族世代重視良好家風建設(shè)的必然產(chǎn)物。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也!
桐城張氏家族是聲勢顯赫的文化世家和書香門第。自明代隆慶二年至清同治十三年之間的306年內(nèi),桐城張氏十代族人中,先后有23人考中進士。知書達理、奉賢崇德便是張氏家風傳承最重要的精神內(nèi)核。
張英曾祖張淳為桐城張氏通籍第一人,官至陜西布政參政,其因“治行第一”的政績而被載入《明史·循吏傳》。張淳的優(yōu)德美譽垂裕后昆,對繼世的子孫產(chǎn)生強大的正面激勵。
張淳之孫張秉文、張秉貞都是明代封疆大吏、朝廷重臣。張英之父張秉彝在張英初入仕途時就不斷告誡他:“祖宗積德,累世以耕讀承家,爾惟益自勉勵,以無貽前人羞。”又諄諄教導(dǎo)他,當以精忠體國、積極作為、報效社稷為人生第一要務(wù)。
張英的母親也是深明大義、教子甚嚴的人,為了給孩子選賢師擇良教,不惜“脫簪珥以佐束脩”。據(jù)張英回憶:“寓金陵時,所僦屋甚隘,遷徙無定居,太君必先營書室。隔窗聽咿吁聲,入深夜不倦則色喜。”全力支持孩子勤學苦讀的情形可見一斑。
祖輩的流芳懿德和父母的言傳身教,極大地感染了青年張英,使其在日后奉職公務(wù)中,日益養(yǎng)成敬慎廉讓、外和內(nèi)剛、“終生讓路、不失尺寸”的人生品格,并且始終勤加砥礪,一以貫之,矢志不渝。
張英素以“讀書者不賤,守田者不饑,積德者不傾,擇交者不敗”垂為家訓,意思就是真正讀書的人品格不會低下,辛勤耕耘的人不會挨餓,積德行善的人不會墮落,謹慎交友的人不會失敗。自張英后,張氏家族科第連綿,代有俊彥,對桐城當?shù)氐娜宋慕ㄔO(shè)和鄉(xiāng)風再造產(chǎn)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。
張英次子張廷玉歷官康、雍、乾三朝,恪守家規(guī),為忠為孝,為廉為讓,一輩子克己奉公,從不計較個人得失,也不徇私枉法,致力堅守“為官第一要廉,養(yǎng)廉之道,莫如能忍”。像張英的家訓集子《聰訓齋語》一樣,張廷玉給后人所撰的《澄懷園語》也是張氏家訓中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。
樂善好施、仗義疏財、熱心公益事業(yè),成為張廷玉后輩做人行事的首選。張氏門庭造福鄉(xiāng)里的善行義舉不勝枚舉,助推了當?shù)睾椭C安定社會風氣的形成。
今天,我們弘揚桐城六尺巷的和諧理念、禮讓文化,把美好的家德家風家教傳承下去,旨在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(shè)之花開得更加艷麗,讓基層社會治理結(jié)出更加豐碩的果實,切實營造人民安居樂業(yè)的幸福家園。(撰稿:李季農(nóng))
|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