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在新渡鎮(zhèn)新城村,有這樣一位創(chuàng)業(yè)者,他用二十余年的堅守,將點滴善意匯聚成河;用平凡人的不凡擔當,讓“好人”二字有了最生動的注腳。他就是吳偉。 1978年,吳偉生于新城村一個普通農家。長輩們常說的“幫人就是幫己”,是他最早的人生啟蒙。小時候,看到鄰居張奶奶獨自生活多有不便,他幫老人挑水劈柴;中學時,同學家境貧寒買不起課本,他主動把自己的筆記和課本拿出來“共享”;成年后,他外出打拼,在塑料包裝行業(yè)摸爬滾打,直至創(chuàng)辦了自己的小工廠。一路走來,他始終沒丟下鄉(xiāng)親們教給他的本分與善良。2005年,事業(yè)剛有起色的他,毅然放棄在城里發(fā)展的機會,帶著技術和訂單回到家鄉(xiāng)。他說:“在外總惦記著村里,能讓鄉(xiāng)親們在家門口掙點錢,比啥都強。” 走進吳偉的塑料包裝廠,車間里機器轟鳴,30多位工人正在忙碌。細心的人會發(fā)現(xiàn):這里的員工大多是中年婦女和輕度殘疾的村民。為讓就業(yè)困難群體端穩(wěn)“飯碗”,他不僅開出不低于市場價的工資,還特意調整上班時間,接送孩子的職工可以彈性上下班,農忙時可以帶薪休假。針對崗位技能“零基礎”的村民,他專門請來技術員提供全程免費培訓。“吳偉從不催我們干活,總說‘慢點沒關系,把活干好就行’。”員工王杏蓮說,自從丈夫患病后,家里陷入困境,是這份工作讓她重新?lián)纹鹆思摇?/p> 近十多年來,這家不大的企業(yè)先后吸納40余名當地困難群眾穩(wěn)定就業(yè),幫助10余戶家庭脫貧增收。有人勸吳偉多招年輕力壯的工人提高生產效率,他卻笑著說:“廠子掙錢是好事,能讓大伙有事做、有盼頭,才是真的體面。” 2020年春節(jié),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,防疫物資緊缺的消息牽動人心。大年初三,吳偉看到村干部呼吁支援防疫物資,當即決定改造生產線。“當時廠里只有普通塑料袋設備,要生產防疫鞋套得重新引進、調試新機器,還得緊急采購原料。”他帶著工人連續(xù)三天兩夜守在車間,最終干出了新產品。當20萬只防護鞋套、3萬余只口罩先后送到鎮(zhèn)防疫指揮部和各村防疫人員手中時,他的雙手慘不忍睹,全是被機器磨出的血泡。“這些都是捐的,一分錢不要。”面對鎮(zhèn)里發(fā)放的補貼,他婉言謝絕:“國家有難,咱幫不上大忙,出點力是應該的。” 這樣的“應該”,隨時出現(xiàn)在吳偉的義舉里:2021年夏季暴雨,他帶著自家鏟車冒雨疏通村里的排水溝,直到凌晨才回家;2022年冬森林防火期,他自掏腰包購買滅火器、砍刀,組建了10人的森林防火巡邏隊;新城村“救急難互助社”成立之時,他第一個捐出1000元啟動資金,還發(fā)動廠里員工募集愛心款8000余元。“他不是最有錢的,但每次捐款捐物,他總是沖在最前面。”新城村黨總支書記吳成斌說。 在吳偉的帶動下,新城村漸漸形成了“好事有人做、難事有人幫”的新風尚。他廠里的員工自發(fā)成立了“愛心小分隊”,定期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;受吳偉資助、已完成學業(yè)的大學生王磊,畢業(yè)后回到新渡鎮(zhèn)成為一名教師,并資助著3名困境學子。 “吳叔叔常說,善舉不在大小,貴在堅持。”王磊的話道出了吳偉的初心。二十多年來,吳偉資助過7名困境學子,幫20多戶家庭渡過難關,累計捐款捐物超15萬元。 如今,吳偉的故事早已傳遍新渡鎮(zhèn)的街頭巷尾。他先后獲評“桐城好人”“安慶市道德模范”,但在他的辦公室里,最顯眼的不是這些榮譽證書,而是墻上一張泛黃的老照片——20年前,年輕的他幫鄰居背糧食的背影。 這個背影里,藏著一個普通人最珍貴的堅守:用愛心照亮世界,用善舉溫暖他人。這份大愛與堅守,在新渡鎮(zhèn)這片熱土上,正被更多人接力傳遞。 (劉宇 陳娜) |


